山谷之中昼夜温差大。
才不过八月秋日,李治却是直接裹了一件雪天穿的大氅,才能与兄长坐在院中倾谈。
他忽然想起,之前听崔朝说过,西域许多国度的葡萄都甜如蜜,便与当地的气候有关。
想了想自己今日吃到的葡萄,李治觉得,这大概是一种谣传。
*
李治很快向兄长说起了困扰自己的教育问题以及太子的性情。
还提起了当年的自己。
他八九岁的时候,父皇有一回也问他:“雉奴已然通读背诵过《九经》,觉得其中何言最要紧?”
李承乾颔首接过话来:“我记得这件事。”
那时李承乾正随父皇身旁理政,就听雉奴答《孝经》里的一句:“儿子觉得,经义中最要紧的一句无外乎‘夫孝,始于事亲,中于事君,终于立身。’”[1]
“忠孝两全,方为孝道,才得以立身。”
李承乾就见父皇神色大悦,还转身对自己道:“雉奴才八岁,便有如此见识品行,将来为王,以事父兄,足为大唐贤王贤臣。”
彼时李承乾亦是颔首赞许。
李治道:“大哥,当年我真是如此想的。”
序齿他为嫡幼子,父皇很疼爱,做太子的是同胞兄长。在很多年里,他只需要做一个孝顺温厚的贤王。
只是后来,一切都变了。
“人人都说弘儿像我年少之时。可我年少时是晋王,弘儿却已经做了多年的太子。”
有些话对着媚娘,李治都不能说——因弘儿是他们两人的嫡长子,若是对着媚娘说太多弘儿不足,只怕媚娘会不安多心。
对朝臣则更不能说了,毕竟他还有一位作为太子的庶长子李忠,若是表露出对太子的不满,朝野必要震荡。
也只有对着大哥说一说:“若是弘儿通学《左传》,再驳其中悖逆纲常之事,也就罢了。可这孩子看也不肯看,我……其实是有些失望的。”
旁的不说,若是把弘儿放在永徽元年,老臣遍地走,说的都是‘无违先帝之道乃孝敬’。以弘儿的性格,怕不是真就被这句话框住了。
李承乾一一听着雉奴的苦恼。
忽然想起了父皇:是否每一个皇帝,都会有一样的苦恼,太子不类己?
**
遥远的蜀地黔州,皇帝与兄长说起的是太子事。
洛阳九洲湖上,媚娘与姜沃论起的则是朝臣更迭。
“代代新人换旧人。”姜沃说这句话自是感慨十足:她第一次参加大朝会,亦是贞观十七年。
她连日子都记得:七月初一。
自她上朝十八年,已经见过朝上换了三代宰辅了。
先帝年间的房相、魏相、岑相;当今永徽年间的长孙太尉、褚遂良、来济韩瑗等人;再到如今朝上的杜正伦、许敬宗等人。
至今屹立不倒的,就是李勣大将军了。
可见做官的智慧和长寿缺一不可——比李勣会做官的,没他活得久,比他活得久的,没他会做官。
可谓是姜沃学习的好榜样。
在朝堂待久了,姜沃也想起那句话:真个是,不会有人永远掌权,但永远有人正在掌权中。
媚娘听她感慨一番,莞尔道:“下一代宰辅中,便有你了。”
船上备了酒馔,姜沃闻言就举杯:“借姐姐吉言。”
媚娘与她碰了碰杯,摇头道:“不是我的吉言,你这二十多年走来,我都是亲眼见到的。”
姜沃是从自己上朝开始算,媚娘却是连她在太史局那几年都替她记着。
*
媚娘从船舱的窗中望着一轮明月:“外头月色好,咱们去船头坐着赏月吧。”
姜沃欣然点头:“好。”
她喝了两杯葡萄酒,觉得有些上头,也想吹吹风。于是媚娘拿起酒壶,姜沃拿了两只杯子,两人走到船头来坐下。
四周寂静无人。
夜色中水天渺渺,星沉月落。
兰舟正停在一株桂树下,风吹过,便有细细碎碎的桂花落下来。
不知是秋夜微寒,还是桂花本身就冷如春雪,总之,姜沃觉得落在自己面上的桂花凉凉的。
真是夜色温柔,让人不忍走出这一夜。
姜沃吹了一会儿风,起初还觉得清醒,后来却觉得有些‘见风醉’,抬手揉了揉眼睛。
媚娘见她神色惺忪,就展了展身上朱锦裙:“躺一会儿吧。”
之前姜沃喝醉了,也不是没有醉卧过她膝上睡过去的时候。
姜沃依言躺下来,觉得月光太亮,就闭上了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