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166 章(2 / 2)

【“但是事实上儒学一开始也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其一罢了,是显学,但是没办法独占鳌头。

儒家真正意义改变,是自董仲舒开始。”

“董仲舒,一个说起儒家就难以绕过去、不可或缺的人物。”

“他成就了儒家,也为儒家的骂名埋下后患。”】

刘彻眼神一闪,哼笑道:“按天幕的说法,不应该是朕成就儒家吗?”

他露出似笑非笑的神色,其他人却都神色一凛。

卫青心知,那位董大人怕是讨不了好,除非……他看向天幕,依照天幕的意思,只怕以后儒家会裹挟君权。

陛下以儒家为利器,却不是让这利器来伤己的。

董仲舒严肃的脸上带着若有若无的遗憾,陛下是独断专权的皇帝啊……

【“对董仲舒的评价,汉代最权威的两位史学家、两部史书,却差异巨大。

班固的《汉书》对董仲舒极尽称赞,而司马迁的《史记》却近乎轻描淡写,甚至多含讥讽。

当然,这可能是司马迁和董仲舒同辈,所以不能正确认识到董仲舒对汉朝乃至往后千年的影响。

而班固是东汉时期的人,是后辈,在儒家学说已经影响深远的时代,所以?董仲舒推崇备至。”

“学说是需要时间考验的,而董仲舒所推出来的儒学,已经在历史证明过。”

“那么两千年被推崇备至,一朝骂名加身,董仲舒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?”】

孔子拧眉,所以他就是个名头吗?

孔子觉得有点好气又好笑,又好奇儒家在后世,在这董仲舒手里变成什么样。

至于学说有所变动,因时而异,因地制宜,这样的道理他自己人也懂。

大周和现在那也是不一样的,后世和现在不一样出现变换也正常。

当然,这种变化是好是坏在当时谁也不能肯定,但是孔子希望的好的。

只是,从天幕来看,可能不太乐观。孔子摸了摸胡须,无声叹了口气。

再看看吧。

儒学是他的心血,他周游列国,希望自己的主张可以得到君王的重用,却始终不得结果。

他走到哪里都是座上宾,而是在诸国征战的时代,列国都不需要儒学。

这是他人生的大憾事,可如今听到后世儒家独占鳌头,他却没有觉得多高兴。

一叶而知秋落,他观天幕也当知道儒家走上他都不能预料的道路。

妖魔化......孔子垂眸,拿起刻刀,他得好好想想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