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三章
趁着月考还没开始, 纪时抓紧时间赶化学的进度,他利用返校的第一个晚自习写完了假期发的第一套卷子,正确率大概有70%,他现在只能保证已经复习过的内容的正确率, 其他内容就全靠运气了。
毕竟到了高三, 几乎所有的试卷题型都偏综合性, 讲究融会贯通, 光掌握单一的知识点远远不够。
这也恰恰是他的弱点所在。
纪时叹了口气,却并觉得不沮丧,或许他重生回来的时间节点有些迟了, 从高二或者高一开始复习会更好。
但高三……这毕竟是距离高考最近的年份,唯有高三才能赋予他这种独特的紧张感——被书山题海所压制,被可以逆转的未来所诱惑,这就是高三。
这一天, 纪时睡得很早, 不过却难得有些失眠, 他对着床头的旧窗帘发了好一会呆,数了几百只羊, 才慢悠悠地睡了, 却睡得并不太安稳。
毕竟明天就要考试了。
……
曾泰然这次月考被分在33号考场, 和纪时在同一层楼上, 考试铃响, 纪时都在考场里坐了一会了, 才看到他背着斜挎包在走廊上狂奔的身影。
昨天曾泰然才和他吐槽过这场是老驴监考,今天居然就敢迟到, 纪时不得不佩服对方的勇气。
在纪时他们这个考场的监考老师是个中年女老师, 看脸挺眼熟, 好像是别的班的物理老师,不过纪时上学的时候都没把其他班的老师认全,更别提过了十多年再回来。
第一场考语文,总分160分,作文就占了70分。
虽然高考文理都有附加分,但按Z中月考的一贯风格,理科生和文科生考的语数外三套试卷都一模一样,附加的40分不另外出题,都靠学生平时积累。
卷子发下来之后,纪时从按试卷的顺序从前往后做,不过做题之前他特意先扫了一眼默写题,有《论语》,有《离骚》,杜甫的《登高》,里面有一句纪时不太熟悉,不太像课本上的内容,纪时打算过会再琢磨琢磨。
第一题是判断加点字注音,考了哄这个字的第一声,包括哄笑、哄动、起哄和哄抬这几个字,还有着和露这些常用的多音字,纪时只能靠着平时在课堂上的积累去答。
最近他偶尔也会看看央视的新闻,这些词他平时都不太注意,但是一旦刻意去看节目的话,就会发现出现的频率还挺高的。
不管怎么说,央视的主持人念错的可能性都很低。
第二题考的是错别字,对此纪时表示,在数学物理已然进入天书模式的高三,语文考试的内容依然和小学没有什么区别。
遗憾的是,即使是注音、错别字和语病这种简单的题型,纪时也没有十足的把握。
就三个字,凭感觉~
复习语文的时候,纪时也向班里的学霸讨教过语文的学习方法,学霸只给了他轻飘飘的这三个字。
很玄学,很说不准。
纪时觉得比较麻烦的是文言文,苏省还比较爱考文言文断句和翻译,不过他们平时做的模拟题和真题里的文言文难度倒还算适中,一般爱用唐宋以后的散文,唐宋八大家的,明清的,因为文风相对质朴好懂,不会让人看到考卷就卧槽这啥玩意儿。
他们那年高考的数学就差不多是这样,当时纪时的考场在Z中附属的初中,考场里有人考着考着就哭出来了。
在一整张语文试卷里,默写题果然属于送分的题型,不过写的时候也需要仔细,有一个错别字一题就没分了。
比如这首杜甫诗的
古诗词鉴赏和阅读理解就属于纪时很不擅长的模块了,但很遗憾,在高考考场上它们都是必考,纪时只能硬着头皮把一首七言诗翻来覆去地读,琢磨诗人想表达的离愁别绪,然后艰难地把考卷上留的格子填满。
他们语文考试用的依然是普通的试卷,没有用专门的答题卡,他估计明天英语考试要用答题卡,因为英语选择题太多了。
纪时憋完了古诗词鉴赏和阅读题,一看时间,考试也就只剩一个小时了,他长舒了口气,开始写作文。
纪时真的很佩服那些动不动就一长串排比的人,或者像曾泰然那样面不改色地把家里亲戚全部溜一圈的人,他就不太行了,不过纪时也有自己的优势,他记性不错,也会模仿,写作文的时候,之前看过的作文大全的例子一直往外面蹦。
纪时没想考满分,但他希望自己至少能考个基础分。
br />
可事实上,他们这个考场都是各个班排名靠后的学生,一个考场里认识的人不超过3个,根本就找不到人抄答案。
更重要的是……语文根本没啥可抄的。
纪时一张考卷虽然写得满满当当,可他整个人都是懵的,他对自己能考多少分毫无把握,至少在做这张考卷的时候,他和出卷老师之间并没有什么共鸣。
……
从考场里出来,外面虽然下着雨,可纪时觉得空气都清新了不少。